大家都知道,做亞馬遜的最重要的一個是資金鏈,另一個就是供應鏈。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就是由于供貨出了差錯導致的心酸故事。
以下內容由賣家Amanda口述,由小編代爲整理。
01
我是賣家Amanda,在杭州做亞馬遜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但直到去年才從公司離職,開始和幾個前同事組團做亞馬遜。大家一起東拼西湊了30萬左右,基本都花在選辦公地址、選品、找供應商和物流上了。
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勝在我們團隊裏的幾個合夥人在亞馬遜這行也最少都有三四年的選品和運營經驗。我們也非常清楚現在亞馬遜市場其實很多品類都挺飽和的,要想賺到錢,只能做精品,還要做別人沒有的精品,于是在選品這塊,我們費了很多心思,才找到這家公司。
02
我們線上對比,線下也實地考察過這家公司的資質,産品優勢還是有的,並且在亞馬遜上銷售也是不錯的。
因为他们已经在美国市场注冊了外观专利,而且这个模仿起来也很难。但为了杜绝被人跟卖的风险,公司那边承诺会帮我们登记进货人的名单,所以我们也就顺利地和他们达成合作,第一次就进了6000件大货。
下了這麽多貨,我們自然是把全身精力都投進去了,一開始就大面積地鋪開,可以說市面上有的黑白灰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03
前後大概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把排名做到了小類前三,並且之後也一直都有很穩定的出單,每天基本都有100單左右。不過站內廣告和站外推廣的費用也相當燒錢,但好産品不怕耗,大概3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就把成本賺回來了。
我們也和這家公司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就連今年一月份推出的新品也是直接選的他們公司的産品。
直到這個月初,有一天團隊裏負責店鋪運營的小夥伴突然在群裏發了條信息說,我們的産品listing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的差評,基本都是帶圖的和帶視頻的。
04
小夥伴把所有産品的差評拉出來研究後,發現評論基本都集中指向貨不對板問題,下單和收到的産品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而且這並不是來自于對手的惡搞,因爲賣家們收到的非下單産品正是我們的年初剛推的新品。
我們思來想去只有一個可能:工廠搞錯了我們的産品標簽。我們趕緊聯系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給了他們兩天時間去找出錯誤的源頭。最後得到的結果是,由于我們兩款産品是同時一起下單給工廠制作的,出貨的時候因爲負責貼標的人員疏忽,把兩款産品的標簽貼混了。
工廠那邊的態度很誠懇,也答應給我們賠償錯誤貨件的損失,但也賠不回我們的其他損失。
由于差評激增,亞馬遜下架了我們的listing,現在還在審核中,今後能不能重新上架現在還是未知。即便能重新上新,那滿屏高權重的帶圖帶視頻評論也是沒法忽略的,勢必會影響之後的銷售。
05
其實會出現這樣的悲劇,我們自己也需要負一定責任。因爲工廠在珠三角沿海,離杭州也不近,所以産品在生産出來後,基本都是由工廠那邊代貼標,貼好後就直接發到頭程的倉庫。
剛開始合作的時候,每次産品出廠前,我們都會要求公司把産品的外箱標簽和産品標簽拍照給我們確認。
但是隨著合作深入,很多溝通環節也很熟絡了,這項工作也不約而同地就被忽略了,以至于釀成如此悲劇...
06
實不相瞞,這件事現在還沒有解決,我也是既無奈又後悔...
所以在這裏也想提醒各位同行們,這個細節一定不能輕視。和工廠合作的,在産品在貼標後一定一定要拍照確認,確認無誤後,再讓工廠發貨。
不要以爲這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情,有時往往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決定著你産品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