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創業者一定都有這樣一個共鳴:自己做亞馬遜並不如外人看來風光
因爲無數的殘酷現實都在告訴我們:單幹,說到底,就是一場博弈...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亚马逊卖家Dave的故事,亞馬遜爆單後斷貨該怎麽辦?以下内容为Dave口述,百佬汇小编代为整理。
01
和大家一樣,我也只是個平凡的亞馬遜打工人,19年8月入行,至今都是一個人在經營。
選擇亞馬遜的原因很簡單,不喜歡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所以拒絕了家裏人安排的體制內工作。拿著前些年攢的5萬元啓動資金單槍匹馬地闖進亞馬遜這片苦海。
說來也幸運,我最初的5款選品裏小爆了一款,靠著這個産品不僅回了本還淨賺了2萬多,這讓我很是得意~
嘗到甜頭以後,我開始把主要精力都聚焦在這匹“黑馬”上,賺到錢也絕大部分都投在這個産品,之後便是像開了挂一般,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推廣下直接沖進了小類的前10。
可以說,初進亞馬遜的我一路可謂是順風順水,但萬萬沒想到小醜竟是我自己...
02
我的産品一直都是走FBA的,而大家也知道,亞馬遜發FBA有尺寸和重量規定,不同尺寸和重量對應的運費等級都不相同。
還記得去年7月的時候,當我把500件大貨讓工廠加班加點趕出來發往亞馬遜倉庫,卻被告知我的貨品最小尺寸超過了8英寸,那這意味著如果我的運費等級得直接往上跳一個的級別,相當于每個産品我要多花3到3點幾美金。
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我是納悶的,這個産品也不是第一天賣了,這次也只是對産品的包裝做了小改,在尺寸方面沒做改動,怎麽之前都好好的沒有問題,這次就不行了?
03
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在發貨前我已經在貨代那邊確認過産品長寬都是剛好20cm的。難道我的産品到了倉庫那邊就熱脹冷縮了?還是他們的量法和我們不一樣?
但這也只能我自己瞎猜,亞馬遜那邊根本不會管是何原因,他們只認結果。任憑我怎麽和倉庫那邊解釋,他們都不肯把我的産品改到8英寸以下。他們的意見是讓我改成特大尺寸,但這樣一改動我的每個産品就要8.26美金的費用。
原本我的定價在同類産品中就偏低,FBA價格一拔高那我的利潤自然就下來了,這讓我一下子陷入焦慮之中。
本来我还指望这些产品能让我在会员日前把排名再往上提一提,待Prime Day赚个盆满钵满,没想到现在变成烫手山芋...
04
我開始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就是斷貨。做亞馬遜的都清楚,如果listing一直處于斷貨狀態,平台就會按你近期的銷量來重新排名,我若想保持排名就要在斷貨前把貨品尺寸改好發過去上架。
返工廠、改尺寸、再發到倉庫,這一套流程下來少說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當時的庫存根本等不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出單量可以驟降,起碼保持産品正常在售狀態。
其次就是資金。做亞馬遜這兩年我基本是這次賺的錢就投入下一階段的升級上,以至于能流動的資金很少,這批産品一旦被壓了也意味著我的資金嚴重受阻...
一籌莫展之際,在一個同行建議下我找了海外服務商幫忙修改了標簽。我以爲事情終于可以解決,順利入庫了...
05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好當時又碰上亞馬遜出了限制入庫的新規,IPI分數低于500的賣家産品入庫將受限制,而我當時的分數僅有422,遠不達500的標准
這批大數量的貨,限制入庫政策下倉庫也不收。這讓我開始處于被動的狀態,發也不是不發也不是。不發的話貨就壓在那兒了,發的話又被限制數量。
等到産品重新上架的時候,我的排名已經掉下不少,原想在旺季前提排名大展身手的想法也徹底涼涼了...
06
這大概就是走FBA的兩面性吧,好的一面是你在後續遇到的物流或是客服問題亞馬遜就能幫你解決,發貨過去也很輕松,不像自發貨要自己跟進。麻煩的是風險系數大,像我這樣因爲一個尺寸問題,卻引發了後續一系列的資金以及産品壓貨困擾。
從這件事情上,我也算是終于體驗了做亞馬遜的風險,不如我以爲的那麽道路平坦...
07
通過這次的經曆,我在這裏也想給賣家們一些小建議:
首先就是,初次跟工廠合作的話,有條件的一定要注意驗貨,因爲工廠出貨會出現很多的小問題。如果不去驗貨把問題解決了,到時候發到顧客手上再産生退貨就得不償失了。
我是因爲和這個工廠合作久了,而且這次也只改了包裝,所以就只在貨代那裏驗了貨
其次是一定要注意貨品尺寸和重量,盡量多留一些余地出來,不要想著規定是8英寸,那我就把數值框定得死死的,如我就是個慘烈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