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老外賣家都是怎麽找到産品的嗎?我想跟大家講講,分享一下美國的亞馬遜賣家到底是怎麽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找到産品的。
第一種,自包裝自貼標
這也是中國賣家做得最好的方式,也是常見的方式。從廠家那裏批發一批産品,自己做包裝,自己發貨到亞馬遜的倉庫,上傳産品後做推廣,提高排名把産品賣出去。得益于中國強大並且廉價的供應鏈,這種模式的利潤就比較高。老外也在用,只是他們的選擇更少並且費用高。
但这种模式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侵权的问题,现在亚马逊抓得比较严,对于品牌什么的也比之前在意。如果大家想这么做一方面得注重自己的品牌,注冊一些专利和商标,另一方面是加大在法律团队上的建设,专门做这个。这样的话,凭借货源优势还是可以活得不错的。
第二種,賣書
這種我們國內就比較少了,畢竟給老外看的書,並且書漂洋過海的運費不少。所以少人做,但在美國,這是挺多小白賣家起步的品類,二手也挺賺錢。
但是書的挑選要非常小心,出版社每年出那麽多書,95%以上沒有銷量。之前有朋友的經驗是3—4個月一個周期,進1000本書,可能3—4個月賣完,利潤很可觀,而且他還是二手貨。一本書在亞馬遜上的利潤其實不能一概而論,暢銷的估計能賺個50美金以上,但不好賣的,估計你原價甚至虧本還是賣不出去,這需要你不斷淘産品,押寶一樣。
也有一些人會去學校回收,然後在新一年開學季之前再賣出去,這種也不錯。
第三種,自買自銷
什麽叫自買自銷呢,就是在亞馬遜上買,再在亞馬遜上賣。這也是很多老外賣家會采取的找産品方法,不在乎找到什麽産品,只在乎買到平台上的便宜産品,反正有人賣說明還是有市場的,只是大小的問題。
一般都會在keepa上查找相關新品、二手等等各種産品的打折信息。亞馬遜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産品在打折,先把這些産品買回來,寄到倉庫裏,或者自己留著,等到價格漲回去,或者別人沒貨了再賣出去,賺這個差價就好了。
但我回國後發現有兩種賣家很無恥,也是亞馬遜的漏洞被很多人鑽了。
一种是有些人注冊个人卖家号,买了产品后看好用,声称产品有缺陷,要退货的,一般来讲国内的卖家如果不是损失很大的都会直接让买家保留产品,发个新的,这样他就有两个产品。一个当新品卖,一个当二手卖。
還有一種就是趁著你打折推廣的時候買,反過來低價跟賣你的,這種最無恥了。但是亞馬遜也沒有辦法,畢竟跟賣制度是他們自己建的。
第四種,線下套利
其實也是利用信息差賺差價。就是從其他地方找到打折的商品,放回到亞馬遜上賣。比如說在沃爾瑪超市或者IZOD這些店裏,總會打折。
很多人都奇怪線下的價格難道比線上還便宜,是的,沃爾瑪有些東西的價格特別低並且打折打得狠。
我剛上手的時候,就是拿著手機進入賣家中心,掃一下商品的條碼就知道這個産品能不能賺錢,給不給賣了。每個産品都有一個條碼UPC。把這個産品的PUC輸入到亞馬遜産品的後台,看看能賣不,可以的話就買了,直接上傳産品銷售。
不能賣的都是有品牌保護的,你也沒法發布産品,有些産品可以賣新品,有些只能上二手,看不同情況。
之前我們就是去商場裏掃尾貨,賺其中的差價,有時候能翻近十倍的價格賣,淨賺不少錢。線下線上其實都能操作,利潤空間其實也看運氣吧,但沒有持續盈利,賣完了就完了。
不過聽說國內也可以這麽做,但只能線上做,其實也是利用不同平台信息差,但對于眼光的要求很高,畢竟你得挑一個賺錢的産品。
其他的我接觸的就比較少了,只是聽過不同渠道認識的朋友交流過,一個是阿裏巴巴國際站的一件代發,但是郵寄時間長很多人覺得不劃算,另一個就是批發或者做一些大牌的代理,貨源比較有保障,不存在侵權問題,資料齊全,但利潤低,且需要美國本土公司,這個貨源方式我了解不多,就不多闡述。
其實不管我們國內的賣家能否有多種開拓貨源的方式,有些方式只是投機取巧,賺點小錢,長久不了。我始終覺得我們的優勢很大,畢竟亞馬遜是講究産品的,而這種強大真的是天然優勢,所以國內的亞馬遜跨境肯定會有更大的發展,但了解別人的方式也不是壞事,希望借此與大家一起成長!